魏征进谏图作者,魏征:直言进谏让他名垂青史。 魏征的进谏方式有什么特点
魏征:直言进谏让他名垂青史
世人对于魏征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直言敢谏,特别是犯颜直谏。
其实,魏征的劝谏很讲方式,以让皇帝能听进意见为宗旨,不是每次都要与皇帝廷争面折,让皇帝下不来台。不顾一切地盲目劝阻皇帝恰是魏征最为反对之举。
魏征曾亲口对唐太宗说,希望皇帝让他做一个“良臣”而不是“忠臣”。唐太宗问魏征何谓“良臣”与“忠臣”。
魏征回答说,历史上许多大臣在进谏君主时只知道犯颜直谏,而不讲究方式,结果自己被君主所杀,君主也背负上滥杀的恶名,导致国家败亡,这些人只可以称作“忠臣”。而“良臣”在劝谏时讲究方式,让君主听得进自己的忠言,不但使自己名垂青史,也能让君主百世流芳,最终达到利国利民的目的。
这是魏征能在执掌生杀大权的君主旁作一名铁骨诤臣却一生安如泰山的重要原因。
有一次,唐太宗发现郑仁基的女儿既美貌又有才华,准备将她纳为嫔妃,连手续都已办好了。这时,有人提出此女早已许配人家。
在此为难之际,魏征向唐太宗进谏道:“陛下身为百姓父母,居住亭台楼阁时,应当考虑到百姓是否有住房;品尝珍馐美味时,应该考虑到百姓是否温饱;看到自己嫔妃时,应该考虑到百姓是否有家室。现在郑氏已经有了婚约,陛下再把她纳为妃,这是为人父母之意吗?”唐太宗听罢此言感到非常羞愧,立即下诏停止。
有一天,唐太宗临幸九成宫,随从仆役被安置在其他宫舍。不久,尚书仆射李靖和侍中王珪也来到了此地,宫舍官吏便腾出了宫人所住之屋来招待两位重臣。太宗生气地说:“这些人竟然如此作威作福,胆敢轻视我的宫人?”于是下诏审问此案。
魏征见状后上疏太宗:“李靖、王珪都是陛下的心腹大臣,宫人不过是负责打扫的仆役。大臣出巡时,地方官要向他们咨询朝廷法度;回京时,陛下要向他们听取民间疾苦。官府的馆驿,本来就是李靖等人面见官吏的场所,地方官不能不拜见朝廷重臣。宫人则不是如此,只需要供给他们食物,没有参拜之事。如果以此为由处分官吏,恐怕会让天下人吃惊。”太宗幡然悔悟,收回了诏令。
后来太宗巡幸洛阳,驻跸昭仁宫,对当地招待很不满意,多次责备有关方面。
魏征劝谏太宗说:“隋朝皇帝只知道责备地方不进贡佳肴美器,奢侈而无节制,最终败亡。陛下继承天命,正应当克勤克俭,怎么能以供奉不奢为由责备人呢?如果对现在的条件感到不满足,那么比这好一万倍的供奉也不会觉得满足。”
太宗忙答道:“要不是您,我怎么能听到这些忠言?”
魏征廉洁奉公,克己守法,一生向唐太宗进谏多达两百余次,捍卫法制尊严,堪称国之栋梁。唐太宗曾对群臣说:“称帝以后,对我进献忠言,纠正过失,保佑国家长治久安者,只有魏征而已。”
诸葛亮才兼将相,是很难匹敌的政治家、军事家,可唐太宗认为魏征胜过诸葛亮。他说:“魏征追求仁义,匡辅国君,天下得以太平,堪比尧舜之治,即便是诸葛亮也难以匹敌。”
贞观十七年(643),六十四岁的魏征病逝,唐太宗悲痛地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
时至今日,魏征的政治智慧仍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