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学种植种子资讯

航海奇闻总督天赋,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航海奇闻任务攻略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4-09-13
摘要:曾有人戏言:“人活于世,便是‘人活于事’。”世间人千千万,人间事万万千。有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有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航海奇闻总督天赋,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航海奇闻任务攻略

 

曾有人戏言:“人活于世,便是‘人活于事’。”


世间人千千万,人间事万万千。


有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有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还有人“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


但不管“古今多少事”,最终亦不过“都付笑谈中”。


人生原多不称意,不妨泯然一笑中。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看似麻烦的事情,恰恰取决于你看待它们的心情。


心情简单了,生活就简单了。


学着做一个“无事人”,你会发现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美好。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句诗出自一位五代后梁时期的高僧所写的《插秧歌》。


高僧出身农家,人虽矮小,身体却很强壮,极擅长插秧。


一日,他在田中插秧。不经意间,他发现正是自己一步步地后退,才有了秧苗的一步步前进。


于是,他恍然大悟:“退步,原来是向前!”


有时候,退步并非自甘堕落,而是换一个方向继续前进。


晚清名臣张之洞虽位高权重,但长相丑陋、瘦弱矮小。他刚接任湖广总督时,当地的一位画家便画了一幅“三矮奇闻”的水彩画。


这三个矮子,分别是张之洞和他的两个下属。


画作完成后,画家公然把它挂在自己的画展上,以此聚敛人气。其他官员和百姓听说后,纷纷赶来看画展,想一睹张之洞的“芳容”。


这幅画极尽诙谐幽默之能事,将本来长得不帅的张之洞丑化得更加惨不忍睹。


如此诋毁朝廷重臣,连下属们都看不下去了,他们纷纷要求将这个画家抓起来。


以张之洞当时的权力,抓个画家当然是小菜一碟,可他却选择了退一步:居然自己掏腰包,把那幅画买了下来。


此举让轻视他的画家佩服不已,从此对他毕恭毕敬,再没有诋毁之作传出。


张之洞以退为进化解了别人的诋毁,如此智慧,令人叹服。


可在俗世之中,真正懂得“退”这一智慧的又有几人?


《菜根谭》有言:

“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进一步需要勇气,退一步需要智慧。


路的后面还是路,退一步,不是得过且过,而是给生命留下更多的空间。


茫茫人海,人事沉浮,以退为进,方为大道。




风送水声来枕畔

月移山影到窗前


宋朝时,有位僧人来到大龙山向弘济禅师问禅。


僧人问:“如何是佛?”弘济禅师回答说:“即汝便是。”


僧人又问:“什么是微妙禅?”


弘济禅师回答:“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水声随着风一遍遍地轻抚着河畔,群山的影子被月亮缓缓地推移到窗前。


这是修行的环境,更是修行的心境。


《坛经》有言:

“外不着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


修行讲的就是修心,要修心先定静心。心静则气闲,气闲则神明,如此方能不为外物所扰。


曾国藩年轻时做事十分急躁,每次遇到急事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为了改掉自己这个毛病,他曾向理学名臣唐鉴请教,唐鉴送了他一个字——“静”。


从此,曾国藩每天都要静坐一会儿,思考所遇之事。尤其是遇到重要抉择时,常常坐在静室中反复思量、认真权衡,最终才做出决断。


有时为了氛围更加宁静,他还会点上一支香,让自己沉静下来。凡遇见这种情况,家人有再大的事情,也不会打扰他。


曾国藩的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体会和方法,便都在这“静心沉思”中获得。


就连他自己也说:

“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


静虽无声,却极具力量。


尘世喧嚣,几多浮躁,欲求净土,莫若静心。


因为一个宁静的生命,不会逃避世事纷扰,只愿静享内心美满。


如此,清闲无事,坐卧随心,于粗茶淡饭中,品一段佳趣。


静静地来,静静地去,一如行云流水,自然纯粹。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在科举盛行的唐朝,无数才子梦想科举登第,但却总有人铩羽而归。


罗隐便是其中之一。


他27岁参加科举,连续考了十多次均名落孙山。


然而他并没有为此忧愁,在其他考生为科举失利苦恼时,他却举杯畅饮,开怀放歌: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歌舞升平抚慰了罗隐的忧愁,给了他屡败屡战的勇气,也留给世人一种及时行乐、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


23岁的袁枚早早在科举中脱颖而出,一举高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青年入仕,政绩粲然,但就在仕途一片顺遂之时,他却以“丁忧侍母”为由辞官归乡。


袁枚之所以辞官,是因为他看到许多官员“不过台参耳、迎送耳、为大官做奴耳”,这与他所向往的“风光如此须行乐,莫管头颅白几茎”的生活截然不同。


辞官后的袁枚开始侍弄自己的随园,这随园本是曹雪芹祖父曹寅的园林,也就是《红楼梦》里大观园的前身,被袁枚购得之后改名“随园”。


随园从此成了袁枚的精神港湾。


前后十年,他为了修葺随园,几乎花光了自己的所有积蓄。


可就在随园大功告成之时,他却决定把园子四周的围墙拆了,并在大门挂上一副对联:


放鹤去寻山鸟客,

任人来看四时花。


除此之外,袁枚还对美食情有独钟,在随园建成后,南京城赫赫有名的名厨王小余自愿入园,成了袁枚的私家厨师。


从此,随园名震江南,上至达官显贵、骚人墨客,下至中产阶级、市井平民,无不以“曾入随园品菜”而自得。


随园的逍遥生活正遂了袁枚的夙愿,他每天过着山水画般的日子:

“每日晨起,吸花中甘露,香生肺腑,凉沁心脾,自谓胸膈间有飘飘欲仙意。”


欧阳修说:“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及时行乐,非是放纵,而是一种活在当下的态度,是对岁月最起码的尊重。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来日不方长,我们何不把握当下,勿枉此生。




逢人不说人间事

便是人间无事人


晚唐时期兵荒马乱,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却心系百姓。但他无力改变乱局,便只好长期隐居九华山。


九华山是佛教名山,他备受佛家思想影响,常与僧人坐谈论禅。


这两句诗便是他看见一位僧人打坐时有感所作。


他见僧人打坐时如枯木一般,丝毫不为外物所累,宛然便是那超然物外的“人间无事人”。


世间的很多事情,都来自芸芸众“口”。


有时候,你对生活的埋怨,只会让你离这个世界越来越远。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在失去儿子后,见人就说“我真傻,真的……”。


开始时,大家还会安慰她,可到后来就没有一个人喜欢听她讲话。


言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唯有淡然自处,才能不被是非所扰。


大诗人刘禹锡因支持“永贞革新”而被贬官,在来安徽和州担任刺史之前,他刚度过了在四川夔州的二十三个春秋。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他这段时间的真实写照。


可来到安徽也并没有多少改观,和州知县虽然官职没有刘禹锡大,但手中却有实权,而且对待刘禹锡极不客气。


按照律例,刺史应该住在衙门中,知县却将他安置在城南处。此地地方偏僻,荒无人烟,唯有门口一条江水作伴。


但刘禹锡不以为意,看着无垠的江面,欣然写下两句诗:


面对大江观白帆,

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听到后,心中非常不高兴,于是又将刘禹锡从城南安排到了城北。这个住处更差,不仅房间小,原本的大江也变成了一条小河。


不过,刘禹锡还是不生气,看着满眼春色,他写下了:


垂柳青青江水边,

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听说后恼羞成怒,给刘禹锡找了一处更差的房子。这个房子小得可怜,只能放进去一张床、一把椅子和一个书桌。


但刘禹锡内心仍毫无波澜,只是淡然写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笔落墨停,《陋室铭》成,刘禹锡请人将此文刻上石碑、立在门前,以此表达内心的淡然。


汪曾祺在《人间草木》里写道:

“世间万物皆有情,难得最是心从容。”


一个人的从容与豁达,往往体现在最落魄的时候。从容豁达之人,凡事看得最透,看得最轻,也看得最淡。


人生不过百年,与其活得郁郁寡欢,不如豁达轻松度余年。


从此月圆是诗,月缺是酒;仰首是春,俯首是秋。岂不快哉!



生命宛如一只流逝飞舟,出发之时,江海便是余生。


我们往往局限于琐事,从而失去了本该拥有的广阔。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棘手的事情,不如停下来或者退一步再做思量,也许你会发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工作中,当太多的压力席卷而来,不要浮躁和焦虑,学会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正所谓:心定,则万物莫不自得。修整好心情,才能更好地出发。


在与家人、朋友的交往过程中,不要过多地计较得失,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少一些责备和抱怨,心有度量则可万事亨通。


正如古人所言:“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若要挣脱这桎梏,须懂得:


以退方为进,静心无古今。

及时当行乐,只做无事人。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如此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