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三国兵种相克,王氏叔侄斗权臣:王允斗董卓,王凌斗仲达,为何都惨淡收场。 路人三国武将
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跟着我,一起聊三国
三国魏齐王嘉平三年(251年),被押解回京的淮南首叛主谋王凌行至项城,见路边贾逵祠,他不禁大呼道:“贾梁道(贾逵字),我王凌忠于大魏,你有神迹,唯知我心啊。”呼罢饮药自尽。这就是典故“王凌呼庙”的出处。
电视剧《虎啸龙吟》王凌剧照
一、忠烈叔侄
王凌,字彦云,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
王凌出身于太原王氏,其叔父,就是谋诛董卓的汉司徒王允。
董卓亡后,部将李傕、郭汜以为其报仇为由,杀入长安(今陕西西安),尽灭王允及其子王盖、王景、王定和宗族十余人。王允兄之子王晨、王凌当时年纪还小,就趁乱翻墙逃脱,跑回太原老家。
后来王凌被太原郡举为孝廉,并出任东郡发干(今山东莘县)县长。但不知什么原因,受髡刑五年,并罚在路边扫地服劳役。
王凌为王允之侄
在曹操于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被表为东郡太守,或稍后的初平三年(192年)被拥为兖州牧时,在路上见到王凌。曹操得知王凌为王允之侄后,即用其为骁骑校尉主簿——当时曹操的正式职务,是董卓表拜的骁骑校尉,也由此可知,曹操对王凌的看重。
后来,王凌又为中山(治在今河北定县)太守。在此位上,他颇有政绩。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已掌控大汉实权的曹操废三公、自任丞相,王凌被辟为丞相掾属。
二、司牧诸州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拜王凌为散骑常侍,后出任兖州刺史。
黄初三年(222年),王凌参加魏三路伐吴的洞口之战。战中,王凌与前将军张辽一起进军广陵(今江苏扬州)。到了长江边,夜里刮起大风,吴将吕范等船漂至北岸。王凌与众将即迎风逆击,斩首俘船,立下大功,因此被封为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转任青州刺史。
这个宜城亭侯,三国时有三人获得。除王凌外,左将军、宜城亭侯、豫州牧、皇叔刘备可能知名度更高一点。还有曹魏总工程师韩暨,后来也被封为宜城亭侯(参见韩暨篇)。不同的是,刘备是大汉宜城亭侯,而王凌和韩暨则是曹魏所封。
汉末三国十三州图
当时青州滨海地区新经战乱,法纪松弛。王凌到任,颁布法令、赏善罚恶、广施教化、整肃纪律,获得百姓的交口称赞。此时,王凌和别驾王基搭班和谐,他为此不惜数度扣下朝廷对王基的征召(参见王基篇)。
明帝太和二年(228年),镇守扬州的大司马曹休中东吴周鲂诈降之计,在夹石遇到吴军伏击(参见曹休篇)。王凌拼死突围,才使得曹休得以撤出战场。战后曹休羞惭而亡,王凌遂转为扬州刺史接任曹休,后又转豫州刺史。在这两任上,他也颇得民心。
史载,王凌初到豫州,即表彰先贤之后,荐拔未显之士,一时声名大扬。王凌早年和河内大族“司马八达”之 首司马朗(司马懿他大哥)、河东名士贾逵相友善。及其历任诸州,声名更显,一时称为美谈。
王凌早年与逵相友善
齐王正始(240—249年)初年,王凌升任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成为坐镇东南的曹魏蕞高军事长官。
正始二年(241年),吴将全琮率万余人进攻芍陂(在今安徽寿县)。王凌率军迎敌,力战数日,斩秦晃等十余将,全琮退走。战后王凌进封南乡侯,食邑一千三百五十户。不久又升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正始九年(248年),王凌升任司空,终至三公。
三、令狐何愚
在王凌在官 场一路高歌猛进时,他的外甥令狐愚,也以才具显达,出任兖州刺史,时驻军于平阿县(治在今安徽怀远)。
这个令狐愚,本名令狐浚,是弘农太守令狐邵的本家侄子。令狐浚少时即志向远大,接触过他的人,都说这小子以后将要光大令狐门楣。令狐邵却冷冷道:“此子为人不受约束,不修德行而妄自尊大,必将祸及家门!”令狐浚听后,一直对此意难平。
令狐浚成年后,官 场得意而且政声不凡。有一次,他专门来见令狐邵:“当年叔父说我难成大器,小侄如今成就如何呢?”令狐邵盯住他看了半天,却一言不发。
令狐浚以为叔父无话说可,洋洋得意而去。令狐浚走后,令狐邵却长叹一声,对老婆、孩子说:“此子政声在外,却仍是性情如此,后必为祸。我是老了,死了一了百了,你们可能要受到他的牵连了。”
曹丕在位时,当时还名令狐浚的令狐愚为和戎护军
黄初年间(220—226年),令狐浚为和戎护军。时护乌丸校尉田豫讨胡有功(参见田豫篇)而小有违制,令狐浚即严格按照法律处理了田豫。
我们以今天的观念来说,功是功过是过,大功不能掩小过,但古人讲究“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善者不疵细瑕”,王凌这就是不识大体。曹丕因此大怒,将令狐浚免官收押,并下诏:“浚何愚!”就是说,你令狐浚何其愚蠢啊。那时皇帝金口玉言,从此,令狐浚就成令狐愚了。
正始年间(240—249年),大将军曹爽秉政,重起用令狐愚为长史,后外任兖州刺史。
当时王凌、令狐愚舅甥二人,并典重兵,共镇东南,一时风头无两。
正始十年(249年),太傅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斩杀曹爽及其党羽,把持朝政,改元嘉平,将魏室架空。司马懿为了拉拢王凌,任其为太尉,假节钺。
令狐愚曾为曹爽长史
但王凌却不领司马懿这份情,他和大外甥令狐愚正密谋着一件大事。
四、淮南一叛
王凌和令狐愚认为,正是因为小皇帝曹芳的年幼(时年十八)且懦弱无 能,才导致魏室权力旁落司马懿手中,因此,应在太祖武皇帝曹操的子嗣中另选贤能入继大统。他们在曹氏宗亲中拨拉个遍,终将目光定在了曹操与孙姬所生的曹彪身上。
曹彪生于兴平二年(195年),在文帝时先后被封为弋阳王、吴王、寿春王、白马王。黄初四年(223年),曹彰、曹植、曹彪同到洛阳面圣,曹彰突然暴毙,曹植吓得上文自贬才得以回到封国。回程途中,曹植遇曹彪,二人想叙一番兄弟情,却被监国谒者阻止,曹植愤而写下名篇《赠白马王彪》(参见曹操诸子篇)。明帝太和六年(232年),改淮南郡为楚国,曹彪改封楚王。所以读三国史籍时,楚国和淮南交互出现,二者基本可以互代,比如楚国平阿人蒋济、楚国寿春人胡质等,他们都是淮南人。
曹彪与曹植关系匪浅
王凌和令狐愚选择曹彪,一是认为他年长而有才德,二是楚国就在他们二人的驻防区行起事来更方便,三是跟一个谶语有关。
当时民间流传一个民谣:“白马素羁西南驰,其谁乘者朱虎骑。”二人认为,曹彪曾为白马王,而其表字正是朱虎,因此想迎曹彪到许昌为新君。
嘉平元年(249年)九月,令狐愚派部将张式到曹彪在白马(今河南滑县)的府 邸,与曹彪秘密接头。双方互心领神会,达成默契。
王凌也派舍人劳精到洛阳住所,与儿子王广接洽。王广听后,却对他老爹兜头浇了一盆凉水:“凡举大事者,必占大义。曹爽为政,骄奢而尽失民心。他所用的人,何晏浮华而无治才,丁谧、毕轨、桓范、邓飏虽有名望而专在逐利。加上他们频改法制,使官民上下都无所适从。所以虽然他们权倾朝野,而一朝受戮百姓却并不哀戚,这就是他们已失民心的缘故。司马懿行事虽情不可原,但他拔用人才,广修政令,以安民望。所谓废立大事,不要自酿祸端啊。”
不得不说,王广的见识还是很一针见血的,可惜王凌听不进去。
同年十一月,令狐愚再派张式去见曹彪。但张式还未回来,令狐愚却先因病去世。
此时,兖州治中从事杨康——你没看错这货就叫杨康,当时正在京城汇报兖州事务,听到令狐愚病亡,心里一惊,怕受到牵连,遂向司徒高柔告发了王凌和令狐愚之谋,高柔立即向司马懿作了汇报。司马懿听后很是吃惊,但他很快镇定下来:王凌位在三公,朝野影响巨大,没有证据怎么办?司马懿一面派黄华接任兖州,一面却不露声色,暗中寻找讨 伐王凌的借口。
插一句,这个黄华,原来是凉州叛乱分子,后投降朝廷,成为司马懿心腹。
王凌与司马懿斗,还是差不少
另一边厢,大事未成先折一股的王凌却仍蒙在鼓里。恰嘉平二年(250年),荧惑(火星)过南斗,王凌认为斗中有星,当有暴贵,于是决心兴兵。但他也要等一个起兵的借口。
嘉平三年(251年),借口来了。当年春,被两宫之争折磨得心神俱疲的孙权,自知时日无多,怕自己亡后魏军入侵,于是集兵于涂水(今滁河)。王凌趁机整备军务,同时上表请求朝廷派兵淮南,说是要防备东吴。
司马懿既已知道王凌有非常之谋,岂会再中此小计?于是发文不允。但这时王凌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看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派部将杨弘将废立之事向兖州新刺史黄华托出,意图将黄华也绑在自己的战车上。
但王凌根本没有想到,黄华本就是司马懿安插在兖州监视他的钉子。他更没有想到的是,杨弘见到黄华,即与黄华一齐向司马懿告密。
这样,司马懿等的借口也有了。
五、王凌呼庙
嘉平三年(251年)四月,司马懿率中军沿水路南下,进讨淮南。
出发前,司马懿故计重施,一如当年对付曹爽的办法,先下令赦免王凌之罪,同时派时在京为尚书的王广,到淮南向父亲王凌晓以利害。另一方面,司马懿大军则行至百尺堰,直逼寿春。
淮南地处魏吴交界
王凌计算双方兵力,自知不敌,于是一个人乘船,派部属王彧向司马懿交出印绶、节钺,表示请罪。王凌行到丘头(今河南沈丘),反绑自己站在水中,向司马懿示降。司马懿先假意说奉诏赦王凌无罪,后让人解王凌之缚,并送还印绶、节钺。
王凌这时又犯了曹爽同样的错误。他看司马懿言语诚恳,于是放下戒心,驾小舟到司马懿大船攀谈。不想小舟行至距大船十余丈处,司马懿派人将舟拦在河中。
王凌直当这是司马懿故意当外人面显示与自己不亲近,于是向大船喊道:“老司啊,你我同朝为臣多年,你捎半片竹简过来,我老王就跟你回去了,何苦还派大军来呀?”他还想着攀同僚关系呢。
司马懿不冷不热回道:“王太尉可不是半片竹简能召来的人啊。”
王凌毕竟也久在宦海,听司马懿这话,心里立刻就明白了一切,他大叫道:“司马太傅,你对不起我啊。”
司马懿冷笑一声:“我宁可对不起你,也不能对不起国家啊。”——这话听起来,和曹操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好像,但更阴狠万分。司马懿说罢这话,即发令扣押王凌,然后以步骑六百解王凌回京。
一行人在路上,王凌越想心里越憋气。但人遇事,总是心存点侥幸。路上他向司马懿索要一枚棺材钉,意思是看司马懿到底会不会要他的命。司马懿却想都没想,就让人递给他。王凌心里一下就拔凉拔凉的,知道上了司马懿的当。
司马懿洛水之誓都不可信,王凌还是缺乏政治经验
行至项城(今河南项城),王凌见到路边水畔的贾逵祠,他大呼道:“贾梁道,我王凌忠于大魏,你有神迹,唯知我心啊。”当夜,他叫来原来的老部下,与他们决别:“我王凌年届八十,不想身败名裂如此。”说罢,服毒自裁,时年八十岁。
王凌亡后,司马懿大军重入寿春,开始算总账。张式等见势对不对,立刻到案自首。司马懿把王凌和令狐愚开棺暴尸三天,然后不用棺椁就地土埋。将二人印绶、朝服当街焚毁,相关参与人等一并诛三族——令狐邵当年的担心终于应验,而王广时年仅四十岁。
同时,司马懿派人到曹彪封国,让其自我了断,曹彪被 迫自裁,妻儿废为平民,并迁到平原郡,楚王属官及监国谒者全部伏诛。楚国被废,重新为淮南郡。
六、死索司马
前边说了,王凌、令狐愚的手下,杨弘、杨康都是告密者。那么王凌、令狐愚属官中有就没有一个有气节的吗?当然有。
山阳(今河南修武)人单固,为人有才干。令狐愚与单固的父亲单伯龙(疑为表字)关系不错,就想召单固为兖州别驾,但单固这人不乐为官,于是以自己身体不好为由予以拒绝。令狐愚再三请召,单固就是不同意。单固的母亲夏侯氏就劝儿子:“令狐使君和你你父亲交好,所以他才屡次征召。而且你也老大不小了,也该出去历练一下了。”单固于是出任兖州,与杨康成了同僚。
别驾因随刺史出行另乘一车故得名
因别驾、治中都为一州重要佐吏,令狐愚和王凌的密谋,他们当然也知道。后来令狐愚生病,杨康赴京,单固也因病辞官。司马懿征寿春时,专门找到单固,问他:“你知道为啥找你不?”单固说不知道。司马懿又问:“远的不说,令狐愚近日可有反迹?”单固又说没有。
原来,这又是杨康搞的鬼。司马懿来时,杨康为洗白自己,说单固是令狐愚心腹,所有的事他都知道,因此司马懿把单固及其家属全部收押,交付廷尉府。廷尉府严刑拷打,单固却抵死不认。司马懿一看你小子嘴硬,就叫杨康出来与他对质。单固见了杨康,立刻知道事情原委,大骂道:“你个老奴,既有负使君,又害我全家。你道你这样当狗,就能活命吗?”
在被判为死罪,与老母见面时,单固因牵连家人,心有歉意,不敢仰视母亲。夏侯氏却道:“我儿,你本不欲为官,是为娘强让你出仕。但你既为人臣,当以死报效。今我家灭,非你之过,你有何意,但告诉为娘。”单固却仍觉有愧于家,始终不言一语。
杨康呢,自以为告发有功,于是就有点飘,说话间不免就露了和令狐愚的关系。你想司马懿何等样人,于是也把他打入死牢。临刑前,单固见到杨康,又骂道:“老奴,死而有知,你有何面目见使君于地下?”
令狐愚被暴尸后土埋,无人敢来相认。兖州武官马隆却自称令孤愚家客,自行出资为其殓葬,更为其守丧三年,在墓地种松植柏,时人为之称颂。
这也算王凌之叛腥风血雨中的一抹亮色,虽微弱,但仍让人可见一线光明。
杨弘、黄华,则踏着他人的鲜血,进爵为乡侯。
同年六月,司马懿病重,常梦贾逵、王凌作祟。秋八月,司马懿即一命呜呼。所以民间有传说,司马懿是被二人索命而亡。
晋武帝泰始元年(266年),司马炎下诏,说王凌当年谋废齐王,而齐王终究没有守住帝位,所以大赦其家,继立其嗣。这算是变相对其作了平 反。
司马炎后为王凌翻案
末了说一下王凌到底算不算大魏忠臣,及他为什么会失败。
历来关于王凌起兵的原因,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他是为了报效曹魏,但也有人说他是为了霸权。后者的理由是,汉末三国间,三公已褪化为荣誉性称号,但王凌却以三公统兵在外,坐镇东南。在声望、地位、实力上,王凌事实上是司马懿的对手。从他想废曹芳而立曹彪来看,他实际走的是和董卓一样的权臣路线。
就我个人见解,我还是倾向于王凌是忠于魏的。想当年若不是曹操起用王凌,他还在扫大街呢。而从曹操起,曹丕、曹叡时王凌都颇受重用,声望也颇高。所以从心底里,他是心向魏的。而且更重要的是,王凌比司马懿还年长七岁,他在儿子反对的情况下,以八十岁高龄起事,他能为自己及其家族谋到什么利益?
至于王凌失败的原因,个人认为有三方面:一是他缺少入朝为官的经历。虽他贵为三公,但实际只是坐镇外藩,他想起事甚至都没有去稍微联络一下其他诸侯,想凭自己就单挑一国,缺乏基本的政 治素养。二是对人性了解不足。他不知道政 治斗争的险恶,如前所述,他和曹爽一样,太相信政 治对手的许诺了。三是斗争的策略很成问题。也就是被人诟病的拥立曹彪问题,你想曹芳是曹叡亲点的继承人,你王凌新行废立,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是擅权的行为,在道义上失了下招。
王凌起事,废曹芳是一大败笔
与许劭齐名的郭泰评价王允“一日千里,王佐才也”,曹魏四朝元老蒋济评价王凌“文武俱赡,当今无 双”。可惜,这叔侄两人,都虽有才干,却缺乏政 治头脑,从而都惨淡收场。
而从王凌开始,淮南三叛相继发生,司马家族一生的大危机才刚刚揭开大幕。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